北京的气温今天有所回升,亦庄的半程马拉松赛场上也热闹非凡。
4月19日,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正式开跑。共有20支队伍参与了此次人形机器人半马,使用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包括了天工、宇树G1、乐聚夸父、松延动力N2、行者二号、加速进化T1等。
此次比赛全长21.0975公里,比赛地形环境包含平地、坡道,最大坡度达到9°,比赛线路整体平顺,共包括6个左转道、8个右转道,无折返,转弯角度≥90°,为人形机器人赛队提供了线路GPS坐标数据。每支赛队可在补给站内更换电池、机器人和进入赛道的比赛选手,更换机器人会有罚时。
虽然不少机器人在比赛中“踉踉跄跄”,但还是有不少“选手”成功完赛。最终,天工队(机器人:天工)、小顽童队(机器人:N2)、行者二号队(机器人:行者二号)分别获得冠亚季军。
4月19日,天工队选手天工Ultra(中)在比赛中冲向终点。 视觉中国 图
天工机器人来自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与优必选联合研发,发布于2024年。机器人身高约1.8米、体重约55公斤,时速最高可达12千米/时。
天工机器人其实已经是个跑步“老手”,此前就已经多次进行了长距离奔跑测试。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常见的遥控手柄的控制方式,“天工Ultra”此次使用了无线领航技术完成跟随导航和长程路径规划,依托于自身搭载的运控算法和多模态传感器,结合超宽带无线技术,引导机器人进行目标跟踪,计算自身位置,自主实时调整奔跑方向和速度,完成从起点到达目标点的奔跑。比赛过程中,“天工Ultra”还使用了电池快换技术,实现长时间作业的续航能力。
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在赛后表示,此次比赛也为机器人下一步走进工厂以及生活服务场景做了准备,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人机共生”的社会,机器人将真正走入我们的生活。尽管此次只是展示了天工机器人运动能力的一小部分,但团队正在积极研发更多创新技术,未来将会推出更多应用。
他还强调:“中国机器人产业在整个全球来说已属于第一梯队,而且我们的迭代速度,应用的场景,数据量,还有我们的人才,大家努力的程度,在全球都是属于顶尖的,我对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亚军“小个子”松延动力N2于上个月刚刚发布,身高1.2米,重约29公斤。发布之时就因其连续后空翻的动态能力以及3.99万元的起售价而引发关注。
季军行者二号来自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和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身高1.7米,采用肌腱绳驱仿生轻量化设计,体重仅约28公斤,具备高续航和高效能等特点,可以实现6小时动态续航,也是本次赛事中唯一一名全程没有换电池和更换机器人的选手。
不少参赛的人形机器人“状况百出”,有的在起点未能成功起身,有的慢悠悠地走出起点“闲庭信步”,有的刚出起点没多久就偏离方向或是摔倒,有的机器人在半路开始与观众互动表演……
正如目前行业内所认为的,人形机器人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技术要做到成熟至少还需要5-10年时间。朱啸虎、傅盛等创投和AI界人士此前也多次表示对于人形机器人行业泡沫的担忧,觉得人形机器人公司变成为表演而存在,商业路径还不清晰,且最基本的工作反而没人做。
此次人形机器人半马,无疑是对人形机器人在真实环境中综合性能的一次系统性检验。“通过人形机器人与人同场竞技,不仅能借助极限场景倒逼技术突破、展现标杆性应用成果,还能激发社会对‘人机共生’的深度探讨,进而提升公众认知,促进机器人产业加速落地。”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在赛前表示。
据悉,此次比赛除了冠军、亚军和季军,还设置了完赛奖、最佳耐力奖、最佳人气奖、最佳步态奖、最佳形态创新奖等专项奖。
人形机器人何时能够真正“跑”进人类的日常生活,仍需要耐心等待。
有话要说...